紅外線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光線,又稱為紅外熱輻射。紅外輻射本質是一種電磁輻射,在物理學上定義波長在0.75~1000μm的電磁波。
2、 紅外輻射的波長分類
紅外輻射的波長介于可見光和微波之間,其短波與可見光波段的紅光相鄰,長波段與微波相接。
根據紅外輻射的產生機理、紅外輻射的應用和發展情況并結合考慮了紅外輻射在地球大氣層中的傳輸特性,進一步將0.75~1000μm的紅外輻射劃分為四個波段:
(1) 近紅外 (Near Infrared, NIR) : 0.75~1 μm
由于在二氧化矽玻璃中的低衰減率,通常使用在光纖通信中。在這個區域的波長對影像的增強非常敏銳。例如,包括夜視設備,像是夜視鏡
(2)短波紅外(SWIR, IR-B DIN),波長范圍為1~3μm;
1,530至1,560nm是主導遠距離通信的主要光譜區域.
(3)中紅外或中波紅外(MWIR, IR-C DIN),波長范圍為3~5μm;
被動式的紅外線追熱導向飛彈技術在設計上就是使用3-5微米波段的大氣窗口來工作,對飛機紅外線標識的歸航,通常是針對飛機引擎排放的羽流。
(4)遠紅外或長波紅外(LWIR, IR-C DIN),波長范圍為7.5~14μm;
這是"熱成像"的區域,在這個波段的感測器不需要其他的光或外部熱源,例如太陽、月球或紅外燈,就可以獲得完整的熱排放量的被動影像。前視性紅外線(FLIR)系統使用這個區域的頻譜。 ,有時也會被歸類為"遠紅外線"
(5) 遠紅外線(FIR):50-1,000微米
NIR和SWIR有時被稱為"反射紅外線",而MWIR和LWIR有時被稱為"熱紅外線",這是基于黑體輻射曲線的特性,典型的'熱'物體,像是排氣管,同樣的物體通常在MW的波段會比在LW波段下來得更為明亮。
3、 紅外大氣窗口
紅外探測器利用紅外輻射進行成像,基于紅外在大氣傳輸存在的“大氣窗口”,紅外線的應用分為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三大類。短波紅外利用目標反射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短波紅外輻射,在分辨率和細節上類似于可見光圖像;長波、中波紅外成像利用室溫目標自身發射的熱輻射,用于各種紅外熱視設備。
當紅外線在大氣層內或穿透大氣層時,會受到來自大氣層對輻射傳輸的影響,而造成光的能力衰減,這也被稱為大氣消光。大氣消光作用對紅外輻射影響與波長有關,具有明顯的選擇性。紅外在大氣中有三個波段區間內具有很高的透過率,被稱為“大氣窗口”,分別為:短波紅外區的1~3μm波段,中紅外區3~5μm波段和遠紅外區8~14μm。
4、 紅外成像的特點
紅外熱成像儀運用光電技術以被動的方式探測物體所發出的紅外輻射,算出物體表面每一點的溫度,以不同的顏色來顯示不同的溫度,從而轉換為可供人類視覺分辨的圖像和圖形。紅外熱成像儀可以突破人類視覺障礙,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探測到物體,即使在有煙霧、粉塵的情況下也可實現探測,且不需要光源照明,因此可以全天候使用。由于紅外熱成像具有隱蔽性好、抗干擾性強、目標識別能力強、全天候工作等特點,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